多吃菠菜、芭樂、柑橘類食物、胡蘿蔔等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或可保護大腦,幫助預防、減緩失智症傷害。
菠菜、胡蘿蔔、芭樂、柑橘類食物多含有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營養素,德國最新研究發現,輕度失智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濃度偏低。研究認為,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成分也許能保護大腦,預防失智症症狀。
多吃菠菜、芭樂、柑橘類食物、胡蘿蔔等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或可保護大腦,幫助預防、減緩失智症傷害。
菠菜、胡蘿蔔、芭樂、柑橘類食物多含有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營養素,德國最新研究發現,輕度失智症患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濃度偏低。研究認為,維生素C、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成分也許能保護大腦,預防失智症症狀。
喜歡在吃吃到飽之前,先餓肚子的民眾注意了!臺北市立聯合醫院,近日收到一名7 5歲無糖尿病史的蕭老太太,過去一週少量進食,病發前天,自覺食慾變佳而大量進食,飯後發生意識不清、手腳抽搐,類似癲癇的症狀。家人緊急送醫,診斷發現,是長期斷食,再次飲食所引發的「再進食症候群」。
蕭老太太過去無腎臟相關疾病,急診電腦斷層並未發現新的腦中風或血管梗塞。腎臟內科醫師劉文勝向病患和家屬詢問後發現,蕭老太太在病發前一天,自覺食慾突然變好,所以那天吃得很多。血液和生化檢查發現,蕭老太太血糖高達228mg/dl(正常範圍為空腹94-118mg/dl,進食後兩小時<200mg/dl),經過診斷,才發現是「再進食症候群」。
研究顯示,原諒傷害過你的人實際上對健康有益。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,在回想不快樂的往事時,如果能以包容、寬恕的角度看待,血壓比較不會升高。若心存氣憤則會造成血壓升高,進而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。
研究人員訪問200個人,要求他們回想一個朋友觸怒他們的時間點,研究人員要求一半的人想想他們當時如何感到氣憤,要求另一半的人以較包容、原諒的態度來想那件事。接著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休息5分鐘,然後再請他們重新思考那段往事,實驗對象戴著監測器,測量他們的血壓及心跳。
許多素食主義者在外用餐不僅要找很久,而且還要到處問,更有些標示僅標「素食可食」,但這樣的寫法,除了標示不夠清楚之外,素食消費者也無法依個人需求作選擇。因為素食可分為「全素或純素」、「蛋素」、「奶素」、「奶蛋素」,以及「植物五辛素」。選擇素食的人都會嚴格篩選食材,以上5種素食分類雖然都有「素」字,意義卻不相同。
健康飲食主義當道,到了端午節當然也不可少,彰化醫院營養室推出的「健康紫晶粽」,主材料選用「低氮澱粉」取代傳統糯米,低氮澱粉為低蛋白質、低鈉、低鉀且低磷亦適合腎病民眾,作為熱量補充的來源,另外分別加入,紫高麗菜、紅甜椒、紅辣椒、黃玉米或黃椒、木耳、青花椰菜,共5種不同顏色的食材,佐料為素肉燥,不用油炒、熱量比傳統粽低許多,同時增加纖維質及不同植物化學物質攝取。
近年來醫界流行將玻尿酸直接注入病變的膝關節內,來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,不過瑞士伯恩大學研究人員十一日表示,注射玻尿酸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並沒有什麼幫助,療效微乎其微。
正常的關節靠關節液潤滑,關節液就含高濃度的玻尿酸,有潤滑及吸收震動等保護關節的作用。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太少,導致膝關節疼痛和不良於行,因此在患處直接注射玻尿酸,成為一種治療方式。
歐洲研究發現,民眾喝茶的習慣有助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,但每天得喝4杯以上才有效。
英國「每日郵報」(Daily Mail)報導,歐洲8個國家的研究發現,每天喝4杯茶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,比不喝茶的民眾低20%。
臺北市衛生局定期抽驗傳統市場、超市、大賣場和餐廳的水產品,第一季共檢驗42件,結果發現冷凍白蝦和蟹腳,共兩件產品不合格,分別有違法添加的動物用藥氟滅菌,以及超標的漂白劑二氧化硫。衛生局已經要求業者下架不得販售,並且移請產品來源縣市的衛生局查辦。
臺北市衛生局抽驗生鮮水產品,結果發現兩件不合格產品,分別是嘉義縣的冷凍白蝦,違法添加動物用藥氟滅菌,以及新北市的蟹腳,檢驗出超標的漂白劑二氧化硫,食品藥物管理處處長陳立奇說,氟滅菌是一種抗生素,多用於治療牛、羊、豬、兔子和馬等動物的腸感染,或是人類泌尿道疾病,但是使用過量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;漂白劑二氧化硫雖然是常用的防腐劑,但是使用過量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,例如氣喘、呼吸急促和咳嗽等。
多吃草莓可讓老化速度減緩,不過這不是指讓美貌「凍齡」,而是讓心智衰退的程度延緩大約2.5年。美國一項針對12萬名女性、歷經36年的大型研究結果顯示,經常吃草莓、藍莓等水果,有助於老年女性維持認知能力。
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所領導的研究團隊,從1976年開始針對全美121,700名30至55歲的女性護士進行生活型態的問卷調查,每4年追蹤1次,接著從1995年起,針對其中年紀超過70歲者進行每兩年一次的認知功能測試,結果發現,其中常吃莓果者表現較佳,心智老化程度平均延緩了2.5年。
對糖尿病患者來說,「低油、低糖」更是被教導為要遵從的飲食原則。為了幫助糖尿病患達到目標,許多標榜「無糖、低糖」的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。像是無糖餅乾、無糖飲料、糖尿病專用營養配方等產品,更是深受廣大糖尿病患的喜好與支持。但標榜「無糖、低糖或糖尿病專用」的產品,是否就能盡情享用呢?
有個簡單的方法,可以判斷這個產品是否能夠大快朵頤?那就是看產品包裝上的「營養標示」,它可以幫助了解包裝食品主要的營養成分是什麼。根據衛生署公告的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規範,最基本必須包括食品的熱量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及鈉的含量,其中影響血糖最直接的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(另稱為醣類或澱粉),其含量多寡正是觀看營養標示的重點。只有當碳水化合物是「0」或「很接近0」時,才不會對血糖變化有明顯的影響。
春天宜養肝,這時候吃什麼食物最好?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,春季氣溫將逐漸升高,這時候已經不用像冬天一般,吃下過多的補藥或補品,其實只要多吃清淡爽口的青綠色蔬菜就有利於春季養生,至於一些寒涼類、油膩類的食物,因為容易損傷脾胃功能,建議少吃一點比較好。
楊淑媚醫師指出,傳統中醫認為春季宜養肝,而肝主青色,所以青綠色蔬菜最適合在萬物萌芽生長的春天食用,適合的新鮮蔬菜包括小白菜、綠蘆筍、菠菜、茼蒿、芹菜、花菜、香菜、油菜等皆是。春陽具有生發的特性,所以民眾也可以吃一些具有生發之性的食材,像是黃豆芽、綠豆芽、竹筍、蘆筍等食物即是。
芹菜和紅蘿蔔含有大量纖維質和營養是眾所皆知的事實,但部分小朋友和成人卻不愛食用這類氣味獨特或強烈的蔬菜。根據韓國翰林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,芹菜和紅蘿蔔中含有大量木犀草素,可防制大腸癌發生機率,對於清理腸胃、去除油脂也有很大的效果。
過年期間親友圍爐團聚,年菜大魚大肉上桌,可能會把身體吃出問題,宜蘭縣政府衛生局和醫院的醫師和營養師合作推廣健康養生年菜,食品衛生科長游淑靜說健康年菜的要訣很簡單就是「三少一多」,也就是「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、多纖維」,就能健康過好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