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 大蒜 (大蒜素allicin)
大蒜(Allium sativum L.)屬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鱗瓣聚合的蒜球為一般人所熟知的「大蒜」,
俗稱為「蒜頭」
大蒜對癌症的影響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 早在1957年,就有學者發表大蒜對於腫瘤具有抑制效果,隨後許多針對肝癌、腎癌、皮膚癌、食道癌、胃癌、結腸癌、膀胱癌、乳腺癌、子宮頸癌等方面的研究實驗,也都獲致抑制癌化的良好效果。
1990年在華盛頓所舉辦「大蒜對於保健的重要性」的國際研討會指出,大蒜可以降低致癌物的形成、調節癌化細胞增生並增加白血球與巨噬細胞的活性,以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,因此可以抑制癌化的形成。在研究中也發現大蒜精油可以調節動物體的免疫力。
大蒜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大蒜可以處理血逆心痛方面的問題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 動脈硬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,而形成動脈硬化的不可逆的危險因子包括:抽煙、高血壓、肥胖、高血脂、高血糖與糖尿病、低濃度的高密度脂蛋白(HDL)、高濃度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(LDL, VLDL),及血液易凝結等。許多的研究顯示,大蒜對於這些危險因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。
在脂質方面的實驗結果顯示,大蒜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含量以及對動脈硬化有不良影響的LDL與VLDL的濃度,並增加降低動脈硬化罹患率的有利因子HDL的濃度。顯示對於動脈硬化罹患率的降低,有其一定程度的效果。
在血液凝結方面,大蒜會防止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的上升,與增加纖維蛋白分解活性,因此可以延長血液凝結時間,進而降低動脈硬化罹患的機率。
大蒜對糖尿病的影響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大蒜素(allicin)具有降血糖作用,且可促進胰島素的效果與肝糖合成。而大蒜精油樹脂(95%酒精萃取)可以顯著性降低糖尿病動物的血糖。熟大蒜萃取物對於因壓力引起的高血糖症具有預防效果。
大蒜具解毒效果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大蒜具有處理閉口椒毒、射工溪毒、蜈蠍螫傷、 蛇虺螫傷之效果。
清朝汪昂所著「本草備要」記載,大蒜的功用為殺蟲蛇蠱毒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 大蒜萃取液可以減少癌症治療藥物的毒性。而大蒜精油中的二丙烯基硫化物(DAS)、二丙烯基二硫化物(DADS)在適當的濃度下,對於肝中之glutathione (GSH)相關抗氧化與解毒代謝系統具有正面的效果;並可減少黃麴毒素B1對肝細胞的傷害。
大蒜的抗菌及抗蟲性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一書之記載,大蒜在抗菌及抗蟲方面的應用包括:背瘡灸法、疔腫惡毒、五色丹毒、乾濕霍亂、山嵐瘴氣、瘧疾寒熱、寒瘧冷痢、泄瀉暴痢、下痢禁口、腸毒下血、鬼症腹痛、牙齒疼痛、腦瀉鼻淵、頭風苦痛、小兒臍風、金瘡中風、婦人陰腫、陰汗作癢等症狀,均可採用大蒜的食物療法,得以痊癒
大蒜具幫助消化作用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大蒜可以處理關格脹滿的問題。
「本草備要」中,則記載大蒜的功用為:開胃健睥,通五臟,達諸竅;破癥積,化肉食。主治:關格不通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 大蒜能促進胃液分泌,並使胃中鹽酸量增加,使得胃液中蛋白分解酵素的活性增加;同時亦促進腸液分泌,增加腸液中醣類分解酵素的作用。
大蒜具溫補效果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大蒜具有處理心腹冷痛、夜啼腹痛、寒濕氣痛、眉毛動搖之效果。
大蒜具強壯作用
中國傳統食療記載: 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大蒜可以治腎氣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 大蒜具有興奮器官,促進血液循環,增加新陳代謝的作用,並可促進雄性精液的分泌。
大蒜食用建議量
由上得知,常食用大蒜的確會對人體產生保健效果,然而,食用過量可能引起不好的味道、刺激消化性黏膜、嘔吐、下痢、厭食、體重下降、生長不良、貧血、皮膚炎等副作用。研究亦顯示,過量的大蒜活性成分對於肝細胞會造成傷害。
那麼食用多少量才是適量?才能達到保健效果呢?綜合近百篇的研究報告,建議每人每天若食用以下量及型態的大蒜,應可產生一定的保健效果:
(1) 每天食用5公克的新鮮大蒜,約一瓣大蒜
(2) 每公斤體重每天食用0.5毫升的大蒜汁
(3) 每天食用至少300毫克的大蒜粉末
(4) 每公斤體重每天食用0.25毫克的大蒜精油 據文獻記載大蒜內服的功效
資料來源:
http://blog.xuite.net/newpalace1945/blog/25771897
http://www.kellybeauty.com.tw/canews/canewskuwasi02.asp?id=49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10062402702
http://2298.jp/mahoroba/2304.html
http://www.cheeryland.com/m_element/element_detail.asp?ckid=9&cid=177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09111707339
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vicky88/post/1312320094
http://blog.xuite.net/e2202778/boaboa/28495722
http://health.people.com.cn/BIG5/14740/21471/9163402.html
http://www.ecosway.cc/tw_products/zh_TW/E8294/background.html
http://blog.yam.com/JengKan/article/25329379
http://www.mt-medication.com/?tw-p-d-61.html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651329.htm
http://www.ihergo.com/store/yuder/events/no599369/no353145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ophia88788/article?mid=573&prev=576&next=563&page=1&sc=1
圖片來源: http://health.people.com.cn/GB/14740/21471/9299673.html